雙向 DC - DC 變換器( Bidirectional DC - DC Converter—BDC)是一個 DC - DC 變換器的雙象限運行,是在保持變換器兩端的直流電壓極性不變的情況下,根據應用需要改變電流方向,實現能量雙向流動的 DC - DC 變換器。它的輸入、輸出電壓極性不變,但輸入、輸出電流的方向可以改變。圖 1 為 BDC 的二端口示意圖,雙向 DC - DC 變換器置于 V1 和 V2 之間,控制其間的能量傳輸。從各種基本的變換拓撲來看,可將其看做兩個單向 DC - DC 變換器反向并聯連接,通過改變兩個單元的工作狀態調節能量的雙向流動,因此雙向 DC - DC 變換器在功能上相當于兩個單向 DC - DC變換器。
雙向DC_DC 變換器的原理
雙向DC_DC變換器是指在保持變換器兩端的直流電壓極性不變的情況下,能夠根據需要調節能里雙向傳輸的直流到直流變換器,如圖1所示: 雙向DC_DC變換器置于V1和V2 之間,控制其間的能里傳輸,I1和2分別是V1和V2的平均輸入電流。根據實際應用的需要,可以通過雙向DC_DC變換器的變換控制,使能里從V1傳輸到V2,稱為正向工作模式(Forwardmode),此時I1為負,而I2為正; 或使能里從V2傳輸到V1,稱為反向工作模式(Backwardmode),此時I1為正,而2 為負。
由于電力電子技術的不斷發展,使得雙向 DC - DC 變換器的應用日益廣泛。尤其是靜態開關技術的出現,使雙向 DC - DC 變換器不斷朝著高效化、小型化高性能化的方向發展。雙向 DC -DC 變換器作為典型的“一機兩用”設備,在需要能量雙向流動的應用場合,可以大幅度降低系統的體積、重量及成本,具有高效率、動態性能好等優勢,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。我們以實際參賽為經驗,研究并設計了基于 STC12C5A60S2 單片機的雙 DC - DC 變換電路。
系統方案論證
雙向 DC - DC 模塊的論證與選擇
雙向 DC - DC 變換有隔離和非隔離兩種。非隔離型的電路比較簡單,容易實現,且能滿足低壓、大電流場合應用,但是其電壓轉換比較低; 相反,隔離型的變換器可以實現較大大的電壓轉換比,且相較于非隔離性安全性高,可應用于不同功率場合,但是由于隔離變壓器的漏磁和損耗等易造成效率的降低。本題沒有要求輸入輸出隔離,且結合兩者的優缺點,所以選擇非隔離方式。具體有以下幾種方案:
( 1) 方案一: 雙向 Cuk 型拓撲結構變換器
Cuk 型雙向 DC - DC 變換器電路如圖 2 所示,該電路需要兩個電感將能量經過三次傳遞到負載,因此對電容傳輸能量的性能要求高,不適用于大功率場合應用,且效率比較低,電路較為復雜,實際電路應用很少。
( 2) 方案二: 半橋型雙向變換器
把非隔離的半橋型單向 DC - DC 變換的功率二極管變為雙向開關后即構成非隔離的半橋型雙向 DC - DC 變換器,其電路如圖3 所示,這種雙向 DC - DC 變流器結構簡單,成本低,容易實現單端恒流,開關管的電壓、電流應力小,適合于中小功率的應用場合。鑒于上面分析,選用方案二。
電流恒定控制模塊的論證與選擇
( 1) 方案一: 實時檢測 + 控制器實現
通過電路和控制器對輸出電流進行實時檢測,得到實時電流值。如果實時電流值大于( 或小于) 設定電流值,控制器控制 DC- DC 使輸出電壓減小( 或增大) ,直至實時電流值等于設定電流值,由此可將電流控制在設定電流值附近。此方案控制電路簡單,但是對控制器的運算量和運算精確度提出了較高要求,而且存在控制延時,效果并不理想。
( 2) 方案二: 采用 CMOS 場效應管 + 控制器實現
控制器 控 制 雙 向 DC - DC 的 輸 出 電 壓,使 其 逐 步 達 到 由CMOS 場效應管構成的壓控恒流源的臨界值。電路原理圖如圖 4所示。此方案效率最高,但是若場效應管經常工作于臨界值,會使輸出電流動態波動很大。
3) 方案三: 采用 CMOS 場效應管 + 硬件電路實現
采用 CMOS 場效應管構成壓控恒流源,硬件電路直接反饋,電路原理如圖 5 所示。此方案使控制器不再參與電流控制,因此極大減少了控制器的運算量,提高了電路的可靠性。鑒于上面分析,選用方案三。
控制電路模塊的論證與選擇
( 1) 方案一: 采用 ATMEL 公司的 AT89S51 單片機。可利用其外圍 ADC 以及 DAC 完成系統反饋功能。AT89S51 雖開發簡單,初學者容易上手,但 FLASH 存儲僅 4K 字節。
( 2) 方案二: 采用 FPGA。FPGA 資源豐富,可實現靈活的編程控制。但是 FPGA 功耗較大,不適于開發低功耗電源。
( 3) 方案三: 采 用 STC 公 司 的 STC12C5A60S2 單 片 機,是AT89S51 系列的增強版,處理速度增加 8 - 12 倍,其單片機內部就自帶高達 60K FLASH ROM,因此在性價比、功耗、難易程度等方面很有優勢。
鑒于上面分析,選用方案三。
理論分析與計算
充電電流 I1
充電電流 I1 由雙向 DC - DC 的實時輸出電流和最大輸出電流決定。比賽 要 求 充 電 時,輸出電流可調范圍是 1 ~ 2A,根 據TPS5430 數據手冊給出的計算公式:
系統設計實現系統框圖
如圖 6 所示,充電時,系統在輸入 24 ~ 36V 內變化,通過雙向DC - DC 變換器的降壓電路輸出到 18650 型鋰電池。放電時,電池通過雙向 DC - DC 變換器的升壓電路輸出到負載。單片機STC12C5A60S2 的鍵盤輸入設定值,使雙向 DC - DC 變換器輸出電壓,通過驅動場效應管和電路反饋實現對電流的恒定與步進控制。同時,還可以實現設定和實時電流電壓顯示與過壓保護功能。
主模塊電路
( 1) 雙向 DC - DC 變換電路
如圖 7 和圖 8,雙向 DC - DC 變換模塊是利用 TPS5430 降壓芯片和 UC3842 升壓芯片構成。兩者之間通過可控硅構成的靜態開關完成充、放電工作模式的轉換。
( 2) AD 和 DA 電路
本設計需要對輸入、輸出電流進行采集,結合低功耗,高精度等特點,采用 TLC2543 芯片,它是一款 12 位串行輸入,多路采集的模數轉換器。
電流的大小由 DA 控制。電流控制精度不低于 5% ,因此需要采用比較高精度的 DA,故選用 12 位串行的 TLV5618 芯片。
AD 采樣電路、DA 輸出電路分別如圖 9、圖 10 所示。
3) 過充保護模塊
該模塊采用軟件控制保護。充電時,輸出端接入分壓電阻,經AD 進行采集,單片機判斷控制。當雙向 DC - DC 電路輸出電壓超過閾值 24 ± 0. 5V 時,對 TPS5430 的 5 腳使能端低電平,芯片停止工作,輸出電流為 0,達到過充電保護目的。
參數分析與計算
根據輸入、輸出電壓確定場效應管驅動信號最大占空比,得
軟件設計
系統的控制程序部分由單片機 STC12C5A60S2 來完成,主要用來控制對電流的 設定和對電流誤差的校準,以及顯示功能。圖11 所示為單片機控制流程圖。
系統測試與數據分析
測試電路
采用外部電源給系統供電分別測量輸入電壓 U2,輸入電流I2,輸出電壓 U1,輸出電流 I1。測試電路如圖 12 所示。
測試過程
( 1) 步進電流測試
測試方法: 調整直流電壓源輸出電壓為 30V,通過單片機的鍵盤進行每次 0. 1A 的步進,測量充電電流在 1 ~ 2A 范圍內的電流變化,并計算電流控制精度。
測試數據: 見表2。
測試結果: 根據表 2 所示數據,充電電流在 1 ~ 2A 范圍內步進可調,電流控制精度不低于 5% ,滿足基本要求。
( 2) 電流變化率測試
測試方法: 通過單片機的鍵盤將充電電流穩定在 2A,調整直流電壓源輸出電壓,使其電壓從 24V 開始,調整到 36V,測量充電電流的變化,并計算充電電流變化率。
測試數據: 見表 3。
測試結果: 根據表 3 所示數據,當直流電壓源輸出電壓從 24V調整到 36V 過程中,電流變化較小,電流變化率 = 0. 50% ≤1% ,滿足基本要求。
( 3) 效率測試
測試方法: 通過單片機的鍵盤將充電電流穩定在 2A,調整直流電壓源輸出電壓為 30V,測量輸入電流、充電電壓并計算效率。
測試數據:
測試結果: 根據表 4 所示數據,變換器的效率大于 90% ,滿足基本要求。
( 4) 電流測量測試
測試方法: 根據用萬用表測量在 1 ~ 2A 范圍內的充電電流的值以及單片機經過采集處理并通過 12860 顯示的電流值,計算單片機測量電流精度。
測試數據: 見表 5。
測量結果: 根據表 5 所示數據,在 1 ~ 2A 內測量精度不低于2% ,滿足基本要求。
5) 過充保護功能測試
測試方法: 通過單片機的鍵盤將充電電流穩定在 2A,并逐步增大直流電壓源輸出電壓,使充電電壓超過 24 ± 0. 5V,觀察充電電流變化。
測試數據: 見表 6。
測量結果: 根據表 6 所示數據,充電電流在充電電壓超過 24 ±0.5V 后,立即趨近于零,滿足過沖保護功能要求。
( 6) 發揮部分測試
①斷開 S1、接通 S2,利用靜態開關將裝置設定為放電模式,保持 U2 = 30 ± 0. 5V,經計算,此時變換器的平均效率約為 95. 57% ,大于等于 95% ,基本滿足要求。
②接通 S1、S2,斷開 S3,調整直流穩壓電源輸出電壓,使 Us 在32 ~ 38V 范圍內變化時,經測量,雙向 DC - DC 電路能夠自動轉換工作模式并保持 U2 在 29. 3 ~ 30. 4V,基本滿足要求;
③經精密電子稱測量,雙向 DC - DC 變換器、測控電路與輔助電源三部分的總重量約為 437. 6g,不大于 500g,滿足要求。
測試分析與總結
根據上述測試數據,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結論:
( 1) 該變換器輸出充電電流在一定范圍內步進可調,具有較高的電流控制精度;
( 2) 該變換器能夠保持較高的電流穩定度和電流測量準確度;
( 3) 在充電和放電模式下,該變換器工作效率高,并且可以自動轉換工作模式;
( 4) 該變換器在具有過充電保護功能,安全性高,且重量輕,結構簡化。
綜上所述,本設計達到設計要求。
評論